每日快报!科研人员跑菜场?浙大邵逸夫团队:菠菜里有逆转衰老的秘密
在许多人的认知里,走向衰老、退变是人体细胞不可改变的宿命,而在临床医学最前沿,为细胞供能,逆转细胞衰老并治疗一系列相关退行性疾病正在成为新的可能。
不久前,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一项具有重大突破又充满想象力的研究成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林贤丰、范顺武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化学系唐睿康教授团队提取菠菜细胞中具有光合作用的类囊体作为“生物电池”。装配上电池,衰老的哺乳动物细胞也能获得“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重新恢复活力。
(资料图)
动画片里大力水手吃菠菜变得力大无穷的想象竟然变成了现实。
令人惊叹的是,向细胞输送能量一直是临床医学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全世界很多科学家都仍在努力爬坡,这个平均年龄90后的科研团队怎么做到率先“登峰”?
跟着林贤丰穿过两个回廊,乘电梯往下6层,从浙大邵逸夫的骨科病房走到省骨骼肌肉退变与再生修复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用时5分钟。
这样的来回穿梭是他的日常,这个在世界医学界引起不小轰动的成果也在这里诞生。
每次来实验室,这位临床医生都带着在手术室里遇到的各种难题——“关节炎、腰背痛等骨科常见病,究其病因,本质上其实还是细胞能量和代谢的不足,”林贤丰说,但是这些疾病目前大多只能对症治疗,于是团队就想,能不能找到一种操控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的途径,最终实现根治呢?
受到大自然植物界和动物界供气和供能互补的启发,团队将目光投向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借用植物的能量供应系统为动物细胞补给能量。“这四年里我们每隔几天就要去一次菜市场,市面上能买到的绿色蔬菜我们都买过。”林贤丰回忆起那段日子,“赶集”成了实验的日常,经过不断提纯检测,拥有高水平的叶绿体能量活性的菠菜在几十种蔬菜中脱颖而出。
“关键原材料源于天然植物,安全性高,而且菠菜物美价廉、生产周期短,技术推广也相对容易,”范顺武教授介绍,目前临床前的大部分研究工作完成,团队已经同步递交了发明专利并着手进行产品转化,同时也在与跨学科团队合作,探索在生物燃料和代谢工程领域的应用。
范顺武教授对前景充满信心,值得期待的是,在2-3年左右,这项成果有可能应用于临床,探索骨关节炎以及其他如心、脑和肝等重要脏器退行性疾病的治疗。
后续的研究也在马不停蹄地开展,实验室里,穿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脚步匆匆,下了手术台就来搞科研,在记者看来是一幅神奇的景象。
“除了科学研究,我们的另一重身份是医生,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科研要直面病人的痛苦,真正解决临床上的难题。”林贤丰说。
在“登峰”的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避免跨界移植带来的免疫排斥。
早在2019年9月,团队就已经完成了实验所需的数据,在技术上层面上实现给细胞供能,但是林贤丰意识到,他们还没有走到山顶。
长久以来,难解的免疫排斥让跨物种递送生物活性组分研究进展缓慢,人体的免疫系统更加复杂。林贤丰解释,很多研究会选择性回避这个问题,造好了“电池”就大功告成。“但是从医生的角度讲,需要真正直面这个免疫排斥产生的一系列临床问题,怎么才能让人体细胞接受这个外来‘电池’?”
所有的实验数据被推倒重来,从免疫的考量出发,团队重新设计了研究思路。多番探索后,团队发现,可以利用同源靶向作用原理,用细胞自己的细胞膜来包载这个“电池”。穿了这件“迷彩服”,细胞以为递送的类囊体是“自己人”,从而避免了体内的免疫排斥。
“‘登峰’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团队成员都有了新的体悟,有时遇到难题,甚至要走一段下坡路,才能在下一阶段往上爬,继续接近山顶的目的地。
勇毅攀登的身影背后,有许许多多有形和无形的助力。在林贤丰看来,这项研究的成功得益于医院鼓励“医工信”交叉融合、自由探索的氛围和硬件上的充分支持。这位已经从医7年的医生每周还会到浙江大学旁听相关学科的组会,“医院引入了几十位顶尖大学的双聘、兼聘教授,搭建了和各大院校双向打通的平台。我们组建了一个化学、材料、免疫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团队,也常常在高校旁听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灵感和启发。
“浙江大学有很多学科交叉资源,’错位发展、精准微创、问题导向、交叉融合’,是根据邵逸夫医院的特点而提出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创新的内在动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一直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交叉融合是解决医学难点、热点、痛点的一把金钥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其中面向科技前沿、面向人民健康与医务工作者密切相关。”蔡秀军说,尽管临床医生工作压力大,但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肩负着守护全人类健康的使命,而源于临床问题导向的前沿研究最具生命力,因此我们要创造条件,鼓励临床医生去做最前沿的医学探索,攀登医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