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 >正文

夜读|考研,丈量自己的长度-焦点精选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23-02-23 22:20:26

2022年12月25日, 杭州,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浙江农林大学考点,考生们正在考场里认真答题。视觉中国 资料图


(相关资料图)

2月23日,浏览着澎湃新闻上刊发的《三位失利考研人的故事:人生不是轨道,是旷野》,再看着我的400+的成绩,真是五味杂陈,他们尘埃落定,我还面临复试的忐忑,其中有一分庆幸,又多了一分的紧张,考研那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只有过来人才能体会其中甘凉,考研的过程是一个“走出来”的过程,不愿意回头,更不愿意活在循环当中。

2022年对于考研人来说无疑是非常特殊的。上了近三年网课的19级大学生们刚刚开始触摸社会的门槛,考研报名人数没有网传的520万那么夸张,但也达到了474万人。

我,一个在江苏读汉语言文学的二本应届生,出于诸如“学历焦虑”“就业焦虑”之类的复杂情绪,打算考回自己家乡的学校。回想之前的种种经历,除了让我脱发,觉得考研也是一种很纯粹的快乐。

6:30准时起床,怕吵醒舍友,我用电动牙刷手动刷牙。在去图书馆的路上,解决网购的杂粮面包和黑咖。面包质地干硬,但这可以短暂刺激我的味蕾,让我保持清醒。图书馆座位要抢,坐到心仪的老位子上,是自己给的仪式感。我蹲在大门口一边背单词一边等开门,值班的保安大爷总会在开门时笑眯眯地说一句“欢迎光临”,有时也会在我们身后喊“别跑,慢点”。

文科需要大量背书,大家都集中在楼道里,拿个小马扎或是坐在台阶上,困了就站起来走两圈,冷了就爬两节楼梯。有时天晴,是湛蓝色的,阳光从头顶天窗落下,累了伸手张开五指,看阳光从指缝里漏进来,板凳、水杯和我们的身影都映在墙上,像幅画。背着书,我有时会把自己想象成是一个老教师在给学生上课,尽管背完一轮又忘一轮,但知识多少在脑袋里留下了点痕迹。

中午吃饭配我的电子榨菜《甄嬛传》,刷过不下十遍,这样既不会被剧情左右,也可以很快从适意中抽离。晚上闭馆回去,夏夜乘着凉风,看情侣在操场上绕圈,我抱着沉甸甸的专业课笔记,空气里弥漫着雨后泥土的味道,杜威、赫尔巴特好像也没有那么讨厌了。

日子很平静。甚至有一段时间,我会无比期待明天的到来。我不再纠结自己的正确率,也不会焦虑某某已经在某家大厂实习。也许是在背完几轮后逐渐形成的专业课框架,也许是偶尔也能全对的英语阅读,在小黑屋里洗衣服的我也看见了点光亮。

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2022年12月10日,我被通知离校。16日,距离笔试不到10天,我搬去了学校附近单间的小旅馆。这段经历,我记得很混沌。也许是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具体画面我描述不出,只记得一些声音和气味。隔壁房间的咳嗽声,刺鼻的酒精味和浓浓的焦虑不安在房间里乱窜着。我醒得越来越早,也不知道自己阳没阳,并不太会饿,一天只点两顿外卖。

半夜失眠,我想起快要中考的时候,家里人都希望我去读幼师。但是朋友们都上了高中,我也不甘心就此与他们“分道扬镳”。后来也如愿考上了当地不错的四星高中,结果又高考失利。从大一就打算考研,我很清醒地想要通过考研一步步填平高考的遗憾。我想无论如何都要考完,后来我也的确是顶着38.5℃、贴着退烧贴考完两门专业课的。

过年亲戚朋友问我:“考得咋样?”我基本以“还可以”搪塞过去。“还可以”进可攻退可守,不至于让我过分尴尬,也不会让我得意忘形。春节过后,有人静候佳音,有人两手准备。好像除了等待分数,其他一切都变得了无意义。

分数固然重要,但我并不想被困在去年的12月25日,人应该走出来,正如澎湃新闻的那个标题——人生不是轨道,是旷野。

在准备考研的大半年里,我在广播里听过无数遍《起风了》,在食堂门口纸箱里收到的生日糖果,便利店阿姨多塞给你的一根烤肠,在某个周日收到远方朋友的来信鼓励,这些都是鲜活的经历和记忆,是真实存在过的,这些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不再在意热搜上的嘈杂,甚至不再焦虑,我更乐意和自己对话,不断丈量自己能力和意志的长度,去探索属于我的可能性。

上一篇:

下一篇:

x
精彩推送